一項由杭師大人文學院主持的課題《浙江現代文學名家年譜》正在緊張撰寫中,課題旨在還原百年前發(fā)時代先聲的那些“浙江吶喊”。
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半壁在浙江。年譜書系的30位浙江名家中,有魯迅、茅盾、俞平伯、郁達夫等,他們或是中國新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或在文學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總計約千萬字的課題將首度回眸近代浙江文人的家國人生。
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對于一方發(fā)展而言,更是如此。2005年浙江啟動浙江文化研究工程,13年來,工程與時俱進地開展浙江歷史文化和當代發(fā)展的系統研究,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時代氣質的浙學知識體系。
文化戰(zhàn)略
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國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浙江大學西溪校區(qū)內,一項起步于13年前的重大編纂出版工程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這一工程是首次在全世界范圍內對現存自戰(zhàn)國至清代紙、絹質地的中國繪畫作品,在系統調查、整理、考證基礎上編纂出版。入編的10000余件作品,來源于國內外210家文博機構,許多都是長期深藏在博物館內的國家一級甚至國寶級文物。
翻閱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能講出無數個千回百轉的故事,每個故事背后都帶給我們別樣的驚喜。
從浙江沒有一張宋代藏畫,到收集散佚全球各地的1.16萬余件歷代藏畫,作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首批項目,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講述了這些年來浙江學者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用浙江歷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經驗引領浙江人民。文化研究工程的實施,是浙江推動文化傳統賡續(xù)發(fā)展的一盤先手棋,也是浙江在文化領域“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重要標志。
熔鑄精神
從浙江精神到中國精神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
一項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龔延明承擔的《浙江歷代進士錄》課題已完成初步摸底。自唐五代到明清,浙江歷代進士總數約1.5萬人,為全國的十分之一。
這份剛剛完成羅列的長名單,恰如再現浙江古代思想史上群星閃耀時:政治家兼軍事家于謙,政治家陸贄、劉基,思想家陳亮、王陽明,科學家沈括,教育家吳震春、蔡元培,文學家孟郊、錢起、張志和、陸游、袁枚、龔自珍,等等。
“要了解浙江自隋唐以來的政治、思想、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歷史和浙江人在國家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能繞開這一萬多精英人物的活動。”龔延明告訴記者,他們的精神流變恰是浙江古代精神史的重要一支,他們的觀念、態(tài)度、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孕育、形成和發(fā)展了淵源有自的浙江地域文化傳統和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精神的重要面貌。
文化研究工程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鑄文化之魂。翻閱一期、二期成果目錄,“中國共產黨浙江歷史”“歷史的永恒——浙江革命遺址集錦”“紅船揚帆遠航——中國共產黨90年紀事”“紅船精神及其當代價值”“浙江紀念建黨90周年理論研究”等一批具有思想深度、理論高度和學術厚度的研究成果,為馬克思主義當代發(fā)展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貢獻了浙江元素,同時也為當代浙江文化自信確立了精神內核和紅色基因。
守根護魂
從文化研究到文化保護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在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內,由該院教授龔纓晏牽頭,正在進行“浙江海外交流史研究”的重大課題研究。
研究起源并非偶然。“隨著浙江在全球影響力的不斷上升,從浙江的角度研究發(fā)展話語體系變得十分迫切”,龔纓晏認為。課題將浙江置于世界歷史的宏大背景下,從全球史的視野出發(fā),深入考察浙江的海外交流史,這也是首次從“浙江”的角度來研究中外交流史。
以課題為牽引,等到2022年項目結題時,學院將有望建成浙江海外交流史圖書館,在高校學科建設中形成獨特優(yōu)勢學科。
“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弊鳛橐徊啃聲r代的浙江人文歷史百科全書,兩期文化研究工程中,八成立項課題聚焦浙江優(yōu)秀傳統文化,所立項選題之廣、研究探潛之深、參與學者之多,也激發(fā)了浙江各地的文化自覺,相繼開展地域文化整理、挖掘和研究。杭州、溫州、寧波、金華等地相繼實施地方文化研究工程,整理出版了一批具有一定學術和文化價值的地方歷史文獻,初步形成了通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推動文化建設的浙江樣本。
文化如河,綿延不絕;文化如水,潤物無聲。通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深入實施,文化自信的力量必將深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推動浙江人民勇立潮頭,把“浙江的今天”建設得更好,為“中國的明天”貢獻更多的浙江實踐、浙江素材、浙江經驗!(浙江在線記者 李月紅 紀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