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31日消息(記者郭長江 許新霞 寧夏臺師杰)據中國鄉(xiāng)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近年來,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寧夏海原縣,針對許多鄉(xiāng)鎮(zhèn)貧困農村婦女離開土地進城陪孩子讀書或隨丈夫打工,仍然難以擺脫貧困的現狀,引導、扶持她們在家門口從事刺繡脫貧。目前,全縣“繡娘”已達一萬多人,年人均刺繡收入一萬元以上。
清明前夕的一個上午,寧夏海原縣刺繡手工藝品孵化產業(yè)園內,樹上的喜鵲“喳喳”地叫個不停。打扮得很光鮮的柳秀梅和十多個回漢族姐妹一起,將乘坐一輛白色的面包車到蘇州參加刺繡培訓。
柳秀梅:政府組織的。做到老,學到老嘛。沒有文化不行,文化很重要。必須要提高。
從事刺繡30多年的柳秀梅算得上是海原本地刺繡的創(chuàng)始人。她的家傳繡法——掇繡正面臨突破市場瓶頸的困擾。
柳秀梅:現在這個水平在咱們這個地方還可以嘛。達到蘇繡的水平還不怎么樣。去了以后主要就是提高技術,爭取做得和蘇繡的一樣。
責全縣刺繡培訓的海原縣文化旅游廣電局馬啟峰:今天送走了一批人,參加為期一個月的技能提升培訓,技術理論、研發(fā)設計、繪圖、裝裱全部都有。
在海原縣,通過刺繡手藝改變貧困生活狀態(tài)的農村婦女有一萬多名。其中,70%左右都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盡管她們學習刺繡的時間和水平有所不同,但刺繡確實改變了生活、增加了收入。
35歲的海城鎮(zhèn)回族婦女馬彩英正精心繡著一朵紅牡丹。
記者:現在每天繡多長時間?
馬彩英:早上八點來,十一點就回家,接孩子;下午兩點來,繡到五點就走了。家里什么都不影響。
記者:平均每個月能有多少收入?
馬彩英:每天都能來,一個月掙個三千多。
“繡娘”們的作品通過縣里6家繡品公司收購后,銷往北京、廣東、上海以及馬來西亞、沙特等國內、國際市場,年產值達近2000萬元。千針繡公司負責人馬興旺:
馬興旺:有的婦女不想出門,在家要帶孩子、伺候老人,我們把做好圖案發(fā)給她們,讓她們在家里加工,加工好給我們驗收,合格了把工錢一付。
馬啟峰對做好刺繡這篇“離土脫貧”文章更是信心滿滿:
馬啟峰:把文化產業(yè)作為“離土”文章的主抓之一,2016年大概培訓是一千八百人左右,現在能達到穩(wěn)定收入,解決貧困戶大概就占到75%左右,他們能帶動家庭通過刺繡剪紙能扶貧。下一步就是主要從文化上幫她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讓文化扶貧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