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毛澤東和周恩來之間一段關于“進京趕考”的對話,被歷史銘記。

  那是在中共中央即將離開最后一個農(nóng)村指揮所西柏坡,前往北平建立新中國之際,毛澤東意味深長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周恩來回應道:“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泵珴蓶|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趕考”命題的提出,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應對執(zhí)政考驗清醒而堅定的態(tài)度——把執(zhí)政視為應答時代命題、接受人民評判、決定自身命運的考試。這樣的清醒和堅定,來源于擺正黨和人民的關系,使中國共產(chǎn)黨勇于為人民利益而進行刀刃向內(nèi)的自我革命。

  1952年2月10日,劉青山、張子善被依法判處死刑,有人為他們求情,認為他們過去對革命有功,希望寬大處理。毛澤東同志則說,正因為他們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要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可能挽救20個、200個、2000個、20000個犯有各種不同錯誤的干部。還有人提出劉青山此前剛出席了世界和平友好理事大會并當選常務理事,擔心處決的消息公布后會在國際上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建議把劉青山的“青”加上三點水,寫成“劉清山”,讓人以為這是兩個人。毛澤東同志態(tài)度非常堅決:“不行!你這個三點水不能加。我們就是要向國內(nèi)外廣泛宣布,我們槍斃的這個劉青山,就是參加國際會議的那個劉青山,是不要水分的劉青山!

  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征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人“趕考”的腳步從未停止,“趕考”的精神始終薪火相傳。

  在新時代的新長征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要“始終保持奮發(fā)有為的進取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

  2013年7月11日

  西柏坡紀念館內(nèi),一塊展板讓習近平總書記久久駐足。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進京趕考”前定下的規(guī)矩。佇立展板前,習近平總書記一一對照著說:“不做壽,這條做到了;不送禮,這個還有問題,所以反‘四風’要解決這個問題;少敬酒,現(xiàn)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少拍掌,我們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這一條堅持下來了;第六條,我們黨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同縣鄉(xiāng)村干部和群眾座談時鄭重表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nèi)〉昧司薮筮M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2016年7月1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949年3月23日上午,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同志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60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們黨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同時,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xù)。今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xù)!

  2019年9月12日

  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前往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這里是黨中央“進京趕考”,進駐北平的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在香山革命紀念館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緬懷這段歷史,就是要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始終保持奮發(fā)有為的進取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

  2020年1月8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帶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勇于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以‘趕考’的心態(tài)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趕考”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和謙虛謹慎向人民學習的態(tài)度,表明我們黨在人民面前是恭敬向?qū)W的學生,在時代層出不窮的挑戰(zhàn)面前是永不懈怠的學生,在繪制歷史恢宏畫卷中是尊師重道的學生。

  “趕考”是接受人民評判的自省精神,表明我們黨自我評價的標準是客觀的,對于人民和歷史的評判是無條件接受的,對于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并認真加以改正的態(tài)度是完全誠懇的。

  “趕考”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進行時,表明我們黨接受人民和歷史的檢驗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永遠在路上”,彰顯了時刻自省、永不懈怠的革命精神。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趕考”路上的中國共產(chǎn)黨,定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改本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