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海之南)海南黎村苗寨30年變遷:從“刀耕火種”走向現代文明
中新社?4月20日電 題:海南黎村苗寨30年變遷:從“刀耕火種”走向現代文明
中新社記者 洪堅鵬
在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婦女主任黃秋梅家三間平房的一側,是一座才搭建不久的木亭。她還在屋頂裝上了音箱和射燈,力圖為自家的小小農家樂營造點“商業(yè)氛圍”。
而黃秋梅1996年嫁入什寒村時,土路進村、煤油燈照明、“刀耕火種”式的農業(yè)生產、四面漏風的船型屋的景象令她難忘,當時“就像一個‘原始社會’!
坐落在大山深處的什寒村,曾是當地最貧窮的黎族苗族聚居村莊,如今吃上了“旅游飯”,景況得到極大改善。
海南黎村苗寨多分布在偏遠山區(qū),過去經濟社會發(fā)展比較落后。1987年,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銷,成立了樂東、陵水、昌江、保亭、瓊中、白沙6個民族自治縣。次年海南建省,少數民族地區(qū)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經過30年的發(fā)展,尤其是在近五年來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帶動下,6個民族自治縣不斷加大旅游景區(qū)建設步伐,并積極打造旅游度假區(qū)和風情小鎮(zhèn),依靠外部“輸血”和自身特色文化謀發(fā)展,生活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1999年起,電線拉進了什寒村,水泥路從山下修進來,村民們也搬進了新房里。山高林密,現在已成為優(yōu)勢,在政府的支持下,什寒村依托黎族苗族風情和自然風光打造鄉(xiāng)村旅游示范點。
游客來了,農家樂有了生意,野蜂蜜、野林芝等山貨有了銷路。2016年,什寒村村民人均收入便超過了1.3萬元(人民幣,下同)。
與什寒村一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什進村也吃上了“旅游飯”。2010年,保亭提出了“大區(qū)小鎮(zhèn)新村”模式建設新農村,推進鄉(xiāng)村旅游業(yè)。隨旅游化改造的推進,一棟棟頗具黎族風情的樓房拔地而起。村民則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實現分紅收益。
在鄰近兩家5A級景區(qū)輻射帶動下,外地游客紛紛來到什進村落腳住宿,為村民們帶來收入。在村里一家酒店工作的黃紅英告訴記者,村民們的思想隨著村子面貌改善而轉變,日益勤奮肯干,以提高經濟收入。
離什進村不遠的番庭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從2003年推進整村改造,村民們搬出茅草房、瓦房,住進了平房。這讓有志改變村莊面貌的王明德看到了希望,他辭去在外邊的工作,回村擔任村干部,組織村民們種植冬季暢銷的瓜菜,農閑時外出務工,全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8000至9000元。
對于村子的下一步發(fā)展,王明德希望引入企業(yè)打造大型蘭花基地,將生產與觀光結合,讓村民獲得更多好處。
越來越多的黎村苗寨蓄勢待發(fā),希望端上鄉(xiāng)村旅游的“金飯碗”。
“合老”在黎語中是圓圈之意。瓊中縣草南村委會合老村原本位于昌化江源頭河中的一個土包上。出入要乘竹排,一旦雨季發(fā)洪水村民就遭困,水稻受淹絕收。
如今,整體搬遷而“新生”的合老村里,50棟二層洋房依山而建,整齊劃一,黎族圖騰元素和現代化氣息交相輝映。村民們種植水稻和中藥材,去年人均年收入提高到了8000元。草南村委會負責人王才精說,2010年之前合老村多年沒有女孩嫁進來,幾乎成了“光棍村”。村子“蛻變”后,女孩子愿意嫁進來,村里的小孩子也越來越多,顯得生機勃勃。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引領黎族苗族民眾走向現代文明美好新生活。據海南省官方提供的數據,2017年,海南民族地區(qū)城鎮(zhèn)居民年可支配收入28400多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11900多元,分別比1987年增長19倍和32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