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濟南12月7日消息(記者桂園)受近日冷空氣影響,12月4日8時內蒙古三湖河口至頭道拐河段首次出現(xiàn)流凌,流凌密度為20%,首凌日期較常年偏晚14天,與2011年并列為歷史最晚。目前,黃河防總已啟動防凌運行機制,各級各有關單位相關人員上崗到位,切實做好流凌封河期各項防凌工作。山東省已啟動防凌工作機制和防汛抗旱例會制度,開始24小時防凌值班。
據(jù)了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黃河凌汛是我國冬春季節(jié)最突出、最主要的汛情。黃河冰凌演變十分復雜,凌情變化迅猛、難以預測、難以防守。黃河通常于11月中下旬在內蒙古河段首次出現(xiàn)流凌,以此為標志,黃河進入年度凌汛期。山東河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山東受到黃河凌汛的威脅逐步降低。首先是小浪底水庫建成投入使用,以及黃河下游防洪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不斷完善。另外,近年來氣溫逐漸升高,讓淌凌現(xiàn)象越來越少。
同時黃河凌汛突發(fā)性強、難預測、難防守、難搶險的特點并沒有根本改變。而近年來涉河項目建設、冬季引黃供水、遠距離跨流域調水、極端天氣等不穩(wěn)定因素,造成防凌工作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黃河防凌可能面臨嚴峻的考驗。
當前,山東黃河河務局已經啟動防凌工作機制和防汛抗旱例會制度,開始24小時防凌值班。今后,山東沿黃各級將進一步加強冰凌觀測與防凌值守,密切關注氣溫、水情、凌情變化,搞好分析預測與防凌調度,及時處置突發(fā)凌情,確保黃河防凌安全。